为什么植物有拉丁学名(为什么动植物都有拉丁学名)
植物命名为什么要用拉丁名 与此相反同一种花卉往往有多个名称,如叶子花又叫宝巾花、簕杜鹃、三角花、九重葛;扶桑别名朱槿、佛槿、大红花等等,可想而知,这种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现象,会对识别植物、利用植物带来多大的障碍,更不利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国际植物学界进行交流的标准用名是拉丁名,也就是指植物拉丁学名。采用拉丁化名字和拼写的习惯是源于中世纪的学者和因为直到19世纪中叶多数植物学出版物仍然使用拉丁语。现行用拉丁文为生物命名的体系则是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通常用其笔名Linnaeus) 250年前提出来的,作为统一的植物命名法。他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1735年出版,这个命名体系称作林奈双名命名体系(Linnaean binomial system of nomenclature),其中生命,如植物,采用两个拉丁化的名字(拉丁双名)来命名。第一个名代表属(genus)名,第二个名代表种加(specific epithet)词。由属名和种加词组合起来构成了物种名(species name)。在种名的后面,再注上命名者的姓名,一方面表示荣誉归属,一方面表示此人要对这个命名负责。这个简单明了的命名法则一问世,就得到了生物学家们的赞扬和支持,经过二百多年的应用和修订,成为国际上学者命名新物种的统一准则。双命名法使纷繁复杂的万千种生物被科学地区分,人们一看到某种生物的两个拉丁词,就可以判断这种生物的类别归属。 为什么植物学名都是拉丁文 每天光临呀诺达的游客成千上万,热带雨林中形态各异的植被让人不得不感慨自然的神奇。 但也许少有人发现,在呀诺达植物标识牌上,不论是红牌、绿牌、还是木牌,植物的学名都是拉丁文。 其实植物的正式学名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希腊文加以表达,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做法,为的是世界各国在植物学的交流能够更加便利。 究其原因,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同一植物有着各自不同的叫法,就单单拿呀诺达雨林里的“金不换”为例,在中国不同的省份就有着“地不容、山乌龟”等多种叫法。 拉丁文能成为国际通用的学术用语,很大一个原因是拉丁文是一种死掉的语言,没有国家将之作为国语,因此拉丁语的语法不会在再发展,比较固定。 此外拉丁语本身语法严谨,欧洲各国的语言又多多少少都与拉丁文有关系,学习起来较容易。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现在拉丁文学名就变成每种植物的身份证了。而呀诺达出于严谨的态度,也因此为所有的植物标注了其拉丁学名。 树种 为什么要用拉丁文标注在植物学中所有植物的名字都有一个学名----科学名称,这个学名是由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组成。在植物命名法规中采用双名法或三名法构成。原则上来说,一种植物只能有一个名字,说出来、写出来必需要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所指的是那种植物。这样才便于研究和交流。所以不是说拉丁名是什么附带的标注,而是植物的正规名字。如果你不写出拉丁名而用中文名,那就会出现很多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的。别说外国人不知道你说的是那种,就是中国人也不知道你说的是那种植物了。举个例子:比如叫贯众的植物就有49种之多,叫厚朴的植物民间有40多种,而这些植物确不是一种植物。还有很多植物同时具有十多种不同名字,这种情况会给研究、商业、工业等所有生活生产的交流造成混乱。所以规定全世界通用一种名字这就是---植物学名。也就是拉丁名。只有采用拉丁名你才能是别人知道你所说的是那种植物。在下面地址里你可以了解到更多植物学名的知识。 为什么每种动植物都有拉丁学名啊?我们以植物为例: 国际上所采用的植物学名,是林奈所创立的“双名法”即植物的学名统一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并统一用拉丁文。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植物种类很多,各国的语言和文字又不相同,因而植物的名称也就不同,就是在一个国家内也会出现不同的名称,为了科学技术的交流,统一使用植物学名是完全必要的。掌握植物的学名,不仅有助于了解植物的亲缘关系和形态特征,而且还可以帮助掌握植物的有效成分,因为许多植物的化学成分名称系由植物的属名衍生而成,如紫薇的学名是Lagerstroemia indica ,前面的Lagerstroemia是它所属的类型的名称(属名),indica 是对紫薇这种植物的补充说明,两者合在一起就成为紫薇的学名(种名),这个名字在生物学上是唯一的,只代表紫薇这种植物。 拉丁文是一种定型的“死文字”,已经不会有结构语法上的变化,所以用来作为动植物的学名使用文字是最合适的, 为什么植物要用拉丁语命名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语言不同,对同一种植物常出现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这种名称上的混乱不仅造成了对植物开发利用和分类的混乱,而且对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造成困难,因此,对每一种植物给以统一的、全世界都承认的和使用的科学名称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植物学家们曾提出多种建议,但由于各种原因均被否认。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1753年发表了《有花植物科志》,较完善地创立和使用了拉丁双名法,得到了植物学界的广泛认可,最后发展成为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林奈之所以采用拉丁语作为植物名的语言,其理由主要有:拉丁语曾是一种官方语言,在欧洲有着广泛的影响,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拉丁语也随之衰败。现今,拉丁语作为交际语言已不复存在,已成为一种死语。主要用于生物学,医药学、古典哲学等领域,多用于命名(不易出错,不易混淆的特点)。现仅梵蒂冈教廷仍然使用。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林柰的拉丁双名法得到世界很多学者的一致认可。用拉丁语命名的优点:(1)可以避免争论,是死语;(2)死语不会发展;(3)拉丁文发音较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