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落酸,脱落酸的主要作用
脱落酸(S-诱抗素)和芸苔素内酯哪个好?这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因为无论芸苔素内酯(Brissinolide,简称BR)还是S-诱抗素(传统上称为脱落酸,英语abscisic acid,简称ABA)还是赤霉素(Gibberellin,简称GA)等,都是植物内源激素,在植物体内具有各自不同的功效,都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植物激素协同作用,在不同时点,不同环境,表现出不同的作用特点,不能简单的分出哪个优,哪个劣,因此就不存在好坏之说。 那么,截至目前,植物体内都发现有哪些内源激素呢? 一个化合物是否被视为植物激素,取决于能否证明该化合物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生长发育的内源调节因子。 最早的五大激素说指的是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除上述五大类经典植物激素外,近二三十年间又逐步把几种植物体内的天然生长物质归入植物激素,它们是芸苔素内酯、水杨酸、茉莉酸、多胺、多肽激素等。其中最近几年成熟普及被广泛应用的是芸苔素内酯,称为第六类植物激素。芸苔素内酯(又称油菜素内酯)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Mitchell领导的研究组在研究油菜等植物的花粉提取物时发现的,当时命名为芸苔素。随后,Grove等(1979)通过深入研究,证明它是一种甾醇内酯化合物,命名为油菜素内酯,是植物体内确认的第一个甾体类激素。水杨酸和茉莉酸作为植物激素的作用是近几年的研究才阐明的。多胺是一类脂肪族含氮碱,近年来被归为植物激素类物质,多肽激素则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第一个发现的是系统素,是从受伤的番茄叶片中分离出的一种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在植物防御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脱落酸发现的比芸苔素内酯要早,但推广应用没有芸苔素内酯成熟和普及。 脱落酸自1963年被发现以来,关于脱落酸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缓慢,脱落酸的主要作用,因为常规生物化学方法的功效甚微。直到近年来,随着生物合成途径中多数步骤的突变体的发现和分子遗传学方法的应用,相关酶和底物才得到鉴定。由于以上原因,前些年脱落酸(S-诱抗素)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未能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 在我国,随着1992年以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发酵生产工艺的成熟,开始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最近几年,S-诱抗素成为国内农药登记的热点。而芸苔素内酯虽然发现比S-诱抗素晚,但生产工艺成熟,这些年推广应用也已经相当成熟和普及,因此已被广泛认可和应用。 因为惯性思维,在很多人看来,后出的就是新的,新的就更好。因为芸苔素内酯已被广泛认可且销量大,一些厂家为了产品推广,不惜夸大其功能,干脆宣传S-诱抗素比芸苔素内酯好,甚至宣传S-诱抗素超过芸苔素内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等其他植物激素,是所有植物激素里最好的,尤其是在柑橘保花保果方面。真是这样吗?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一、脱落酸 脱落酸在种子和芽休眠的起始和维持以及植物对胁迫尤其是水分胁迫的反应中起主要作用。此外,脱落酸通常作为拮抗剂,通过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和芸苔素内酯相互作用,影响植物发育的其他方面。 脱落酸在发育中的作用和理效应: ●脱落酸在调节种子发育、种子和芽休眠、萌发、营养生长、衰老、气孔调节及胁迫反应中发挥作用。 ●在发育的种子中,胚和胚乳的基因型控制脱落酸合成,这对诱导休眠至关重要。种皮的母本基因型在胚发生中期控制脱落酸积累,后者抑制胚萌。 ●种子发育过程中,脱落酸促进储藏蛋白、脂及参与脱水耐性形成特异蛋白等的合成。 ●种子的休眠和萌发由脱落酸与赤霉素之间的比例控制 。 ●在萌发的种子中 ,脱落酸抑制赤霉素诱导的水解酶合成。 ●脱落酸对根和茎生长的效应依赖于植物的水分状况。 ●脱落酸极大地促进了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