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枯枝牡丹价格(一株枯枝牡丹价格表)
盐城枯枝牡丹的简介 人文底位于亭湖区便仓镇。该镇为见诸宋史的千年古镇,枯枝牡丹因奇、特、怪、灵而驰名中外,古典小说《镜花缘》及明、清《盐城县志》均有描述和记载。枯枝牡丹每年都是谷雨前后3日内开花。花分紫红、粉红两种,花蕊金黄。花开时姹紫嫣红,衬托着花朵的叶片,繁茂厚实,青翠欲滴;主干却似饱经风霜、憔悴欲朽,如干柴一般。正常年份,每朵花多为十二瓣;闰年,每朵花多为十三瓣。清人孙一致有《醉杨妃》诗赞曰:风流当日擅红颜,天宝承恩独压班,尘暗胭脂零落尽,却余花影在人间。便仓的枯枝牡丹从宋末至今,已有七百余年,以奇、特、怪、灵著称于世。一奇:便仓的枯枝牡丹叶绿、枝枯、花艳。《镜花缘》中述称:“如今世上所传的枯枝牡丹,淮南卞仓(便仓)最多,无论何时,将其枝梗摘下,放入火内,如干柴一般,顿可燃烧”。二特:便仓枯枝牡丹唯有在便仓枯枝牡丹园内才正常开放,如移植它地,或不开花、或花小而不艳。明朝有一盐官杨应广,酷爱其灵气,移植至官署,栽而不活。只得弃之,卞氏后裔复取,栽至原地,竟枝舒叶茂,生机勃发。三怪:枯枝牡丹花瓣能应历法增减,农历闰年十三月,花开十三瓣,平年十二月,花开则十二瓣,形成规律性的单瓣牡丹。四灵:枯枝牡丹颇具灵性,似能感应世事时势,开国大典、建国十周年大庆、1972年恢复联合国席位,党的十四大、十六大召开等均在严冬季节花开二度,枯枝无叶、唯花独秀;而毛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总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逝世时,同年10月30日竟放白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现园中牡丹已有400多株,70多个品种,每年谷雨前后,这里繁花似锦,游人如织。 黑色绿色复色是牡丹花最贵的颜色吗?黑色绿色复色,不是牡丹花最贵的颜色,但也是比较珍稀的。 牡丹,是芍药科植物。 牡丹是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至8厘米,宽5.5至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至3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柄长1.2至3厘米;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至6.5厘米,宽2.5至4厘米,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叶柄长5至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 花单生枝顶,直径10至17厘米;花梗长4至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长5至8厘米,宽4.2至6厘米,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长1至1.7厘米,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长约1.3厘米,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牡丹色、姿、香、韵俱佳,花大色艳,花姿绰约,韵压群芳。栽培牡丹有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黄牡丹系等品系,通常分为墨紫色、白色、黄色、粉色、红色、紫色、雪青色、绿色等八大色系,按照花期又分为早花、中花、晚花类,依花的结构分为单花、台阁两类,又有单瓣、重瓣、千叶之异。牡丹栽培和研究愈来愈兴旺,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中国产有五百余种,着名品种有姚黄、魏紫、赵粉、二乔、梨花雪、金轮黄、冰凌罩红石、瑶池春、掌花案、首案红、葛巾紫、蓝田玉、乌龙卧墨池、豆绿等等。清程先贞咏“春烟笼宝墨,入夜看来难。恐奏清平调,杨妃砚滴干”,足见此时已有色与暗夜无异的黑牡丹品种出现,而江苏盐城便仓产的枯枝牡丹,竟然“奇在一放十二瓣,如果是闰年,就一定是十三瓣,而且枝干枯黄……一离开便仓,花即变种”。 牡丹花可供食用。明代的《遵生八笺》载有“牡丹新落瓣也可煎食”,同是明代的《二如亭群芳谱》谓:“牡丹花煎法与玉兰同,可食,可蜜浸”,“花瓣择洗净拖面,麻油煎食至美”,中国不少地方有用牡丹鲜花瓣做牡丹羹,或配菜添色制作名菜的。牡丹花瓣还可蒸酒,制成的牡丹露酒口味香醇。 药用栽培者品种单调,花多为白色。以根皮入药,称牡丹皮,又名丹皮、粉丹皮、刮丹皮等,系常用凉血祛瘀中药。李时珍谓:“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还认为野生单瓣者入药为好,人工为观赏栽培的重瓣者气味不纯,不可药用。 为什么枯枝牡丹那么神奇 枯枝牡丹生于江苏盐城,是便仓镇的杰作,以奇特、特、奇、灵闻名。从宋末至今,经历朝代更替,沧桑巨变,经受战火摧残,永不败亡。枯枝牡丹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为什么枯枝牡丹如此神奇?枯枝牡丹奇特的原因:一是芳香郁郁,娇艳无比。二是易地不能活。三是期间多生一瓣,平均每朵花12瓣。此外,枯枝牡丹似乎还能解人意,逢季开花。枯枝牡丹曾两度开花。这样一来,枯枝牡丹真的很神奇。知识扩展:有关枯枝牡丹的传说很多,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二:。传说一唐朝武则天为庆贺登基,责令百花在冬天放射,只因误用御旨,触怒武后,便将宫内二千株牡丹燃烧成枯枝。二传说二追溯其源。此花灵根由宋末陕西参知政事所植。宋末宋去。后济之将该花从国府花园移植至姑苏枫桥镇,后因避世,从姑苏退修东风(今便仓),花随主人迁往古镇。孙源堂之儿孙元亨,被武王张世成委以大臣,爱其花。1367年9月,君诚败元亨,隐退到马头,把原植物两本分成12棵,从此在村里闻名。 |